平面广告设计中的隐形之美

2022年08月21日 2552人 浏览

面对繁杂的市场环境,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师不得不面对“反映商品”与“创造美感”之间的矛盾。广告是艺术作品的一种,不仅要传达商品的基本信息,引导消费需求,还要富有情趣和美感。一幅好的广告作品,应该包含大量的美学知识,起到向人们传输美学观念的任务。

“隐性”是形容词,是指性质或性状不表现在外的(跟“显性”相对),它是想表达物体的特征,但说话者不直接点明,而是要靠个体去意会,这种修辞手法是含蓄的,所以也称隐性的。由于隐性这种修辞手法是巧妙地通过一些其他的相关形象、特征去暗示对象,往往是比直白地描述对象更进一层,显得更加简练、贴切、含蓄,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细细体会才能成为驾驭它的高手。

广告设计的重要意义,在于过程的缓慢有计划地被获知,设计是通过商品的说服力,直接受实践活动指导的思维艺术。这种情况用修辞的观点来制作广告更加明智。一幅优秀的平面广告作品,应该是具有明确的美学特征的广告作品,就像含春少女的脉脉秋波,美在恰似那一低头的温柔,这个意境中蕴涵了古典美学之含蓄情怀,给受众带来绵长恒久的审美情感。

“隐性”之美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为了避免广告平直浅露的表述,现代广告创意表现较多地运用“婉转曲达”的艺术手法,进一步增强广告的艺术感染力,提高广告的文化品位。平面广告的中的“隐性”美通过象征、幽默、抽象、留白等构图方式可以产生令广告主、设计师和所有的对象都十分满意的效果。推荐阅读:设计的形式美!有哪些?

空白中的 “隐性”美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充分运用审美心理与美学原则相结合,通过隐藏、留空等手法营造出画面的空白部分,从而给观者心理上带来一种松动感和自由感,使作品“留白”的部分成为视觉的焦点,以此来深化平面广告设计作品中所要传达出的真正信息内容,提升受众对作品的注目度。

“白”非空 。“无声胜有声”、“此处无物胜有物”是留白的深刻描述。“白”其实是一种意境的体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作为一种含蓄、暗示的表达方式出现的,而不是真正的空白。这种白中所蕴含的抽象形体不但有一种“空灵”的美,还让人们充分想象白背后的情景物象,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存在,能深化平面广告设计中传达出的信息内涵,吸引观众理解其作品的内涵,这也就是 “隐性”之美的独特之处。

幽默中的“隐性”之美

幽默作为美学的范畴之一,它有着愉悦精神、平和心态的功效,其趣味的形式、愉悦的沟通、智慧的想象特点,正越来越多地为广告创作所采用,成为平面广告领域中最受欢迎的广告形式之一。 英国广告大师波迪斯在其《幽默与广告》中指出,“巧妙地运用幽默,就没有卖不出的东西”。在诸多的表现手段中,幽默是顺利通往广告受众心理的一条捷径。

幽默中的隐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增强广告的艺术魅力,同时会使观众在其感染中产生一种超越和自信心。从美学上讲,创造幽默最基本的前提是使心灵摆脱与事物间的功利关系,处于审美和自由的状态。商品交易的功利性让消费者容易产生一种抵抗、怀疑的情绪,幽默广告就是将广告的真实意图隐藏,将创意主体的构思通过轻松诙谐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们在艺术的感染和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广告信息,达到自然传播的默契。

视错中的“隐性”之美

错是指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视错,是艺术创作中不容忽视的视觉现象,它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新鲜感,也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创作的乐趣。

看上去能使人的眼睛产生错视效果的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堪称视觉错视设计艺术的奇才,他就是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找到了结合点,而且不断地用他的作品来证明。视错觉艺术作品让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一种混淆我们视觉的高级视觉隐藏艺术,既要有悬念,引起兴趣,又要容易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在享受“隐性”美的同时认识到设计师们的真正内涵。

抽象中的“隐性”之美

抽象以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形,将其具有的典型特征进行艺术变形处理,使平淡无奇的题材丰富多彩。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在平面广告中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加强形象的寓意和商品的内涵,运用抽象表现的手法借题发挥,将视觉形象进行转化,从而渲染和突出商品的内在语言。 推荐阅读:现代广告中的广告美!

平面广告设计中的“隐性”之美,使画面存在一种“气场”,画面中各构成要素正是被这种无形的“气场”协调统一在一起,从而表现出一种完整性。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有时比实体的画面视觉元素还要丰富,吸引视线。设计师把这种修辞手法引入到广告创意中,可以更好的强化作品的传达效果,加强作品的格调情趣,增强作品的意蕴美,使作品获得最佳的画面表现效果。

  • 电话:021-62677988  400-006-8956
  •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1718号6号楼5楼
  • 邮箱:service@1912china.com

1912法律声明版权所有©2007-2017 上海森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9016509-1